“灰领”:介于脑力劳动“白领”和体力劳动“蓝领”之间的,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、较强的创新能力、掌握熟练技能的人才。简单来讲,就是兼具“白领”和“蓝领”优势,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技能人才。
搜索一下“灰领”这个词,只需0.01秒就会出现14.6万个条目。尽管并不是所有人对于“灰领”工作人群范围和种类有明确清晰的界定,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,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清醒地认识到,未来的劳动力市场,“灰领”可以为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职位机会,许多即将面临求职的本科生、硕士甚至博士也看到和了解到,城市里的“白领”丽人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,生活品质优越,薪酬丰厚、在升值潜力上,白领甚至还不如一些新兴行业的“高级灰领”。
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·赖克在《国家的作用》一书中提出劳动力三种类型的划分方案: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劳动力、个人服务业劳动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劳动力。其中,解决问题的劳动力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“白领”,而蓝领则是指一线工人。信息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,随之而来的则是对蓝领需求量的逐年下降。人们把介于“白领”和“蓝领”之间的有知识、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称为“灰领”。业内人士预测,今后白领、蓝领的比例将会逐渐减少,灰领则会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,从而使白领、灰领和蓝领的数量呈现出菱形分布。
金玲今年博士毕业,现正为找份好工作发愁,她所就读的海淀区知名高校好像并没有给她带来些什么好运气,硕士毕业那年偏逢就业形势不好,同宿舍的一个回了原籍,另一个找到位于北京五环外的一所普通高校做起了行政工作,金玲看此情形选择了继续深造。但没想到3年之后依旧如此,她学的文科专业对口的单位除了高校、出版社、报社,其他的选择少之甚少,但从前这几个受人尊敬和羡慕的所谓“白领”职业,如今不仅竞争激烈而且职位饱和,甚至向朋友打听单位这一年的进人计划时,得到的答案几乎都千篇一律,现在为压缩开支到处都在裁员降薪,就算能新招进来,收入也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开销,朋友借此向她抱怨:“千万别做这样的工作,别人还以为我们衣着光鲜、出入的写字楼高档体面,但事实上只有我们自己心里最清楚,过的是什么品质的生活,每个月拿着那点可怜的收入还要强装过着前卫的生活方式,天天都写奢侈品高尔夫,其实挣的跟自家装修工人的差不多。”
前些年对高学历人才的过分追捧,已经在人才市场上形成了一种“白领泡沫”。在我们身边,本科生找不到工作,或者说找不到适合于他们的工作,已经不是个别现象。而同时,市场需要的人才,却十分难得。一些关于灰领的报道的确“触目惊心”:深圳一家企业开出6000元的月薪仍未能如愿找到高级钳工,浙江一家企业动用年薪70万元的高价从日本请来一名高级技工。
“灰领”和高级“蓝领”日益走俏,比如:动漫制作、数码影像技术、汽车维修师、产品设计师等文化产业工种成为紧缺职业。相关统计数字显示,“灰领”人才的平均工资水平年增长近12%%,平均工资略高于工作年限相同的学历型人才。
田超毕业于北京一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,毕业5年后,一直在让人羡慕的知名的日本企业工作,已经做到了公司的中层,后来觉得自己应该坚持走搞技术的道路,考虑再三跳槽到了一家小公司做软件测试和技术管理。现在他已经成为了这家公司最重要的软件工程师。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:“和曾经的大学同学们相比,我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灰领”,月收入1万出头,同学中有的做了让人羡慕的公务员,收入不高工作轻闲,但我一点都不羡慕,我认为,实际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