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于 2015-08-30 07:44:44 | 170 次阅读 | 评论: 0 | 来源: 网络整理
一个常见的IO操作程序可能会想下面这样:
CHUNKSIZE = 8192
def reader(s):
while True:
data = s.recv(CHUNKSIZE)
if data == b'':
break
process_data(data)
这种代码通常可以使用 iter()
来代替,如下所示:
def reader2(s):
for chunk in iter(lambda: s.recv(CHUNKSIZE), b''):
pass
# process_data(data)
如果你怀疑它到底能不能正常工作,可以试验下一个简单的例子。比如:
>>> import sys
>>> f = open('/etc/passwd')
>>> for chunk in iter(lambda: f.read(10), ''):
... n = sys.stdout.write(chunk)
...
nobody:*:-2:-2:Unprivileged User:/var/empty:/usr/bin/false
root:*:0:0:System Administrator:/var/root:/bin/sh
daemon:*:1:1:System Services:/var/root:/usr/bin/false
_uucp:*:4:4:Unix to Unix Copy Protocol:/var/spool/uucp:/usr/sbin/uucico
...
>>>
iter
函数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性是它接受一个可选的 callable
对象和一个标记(结尾)值作为输入参数。
当以这种方式使用的时候,它会创建一个迭代器, 这个迭代器会不断调用 callable
对象直到返回值和标记值相等为止。
这种特殊的方法对于一些特定的会被重复调用的函数很有效果,比如涉及到I/O调用的函数。
举例来讲,如果你想从套接字或文件中以数据块的方式读取数据,通常你得要不断重复的执行 read()
或 recv()
,
并在后面紧跟一个文件结尾测试来决定是否终止。这节中的方案使用一个简单的 iter()
调用就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了。
其中lambda函数参数是为了创建一个无参的callable对象,并为 recv
或 read()
方法提供了size参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