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于 2014-06-20 02:26:43 | 185 次阅读 | 评论: 0 | 来源: 网友投递
微信 即时通讯软件
微信(英文名:wechat)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,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、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、视频、图片和文字,同时,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“摇一摇”、“漂流瓶”、“朋友圈”、”公众平台“、”语音记事本“等服务插件。
在黄凯偌大的办公桌上,一只干巴巴的苹果甚是惹眼:拳头大小,表皮发黄,一道道皱褶就像岁月的沟壑,透出点沧桑的味道。“这是我过年时放在这里的,虽然脱水严重,但一点没有腐烂。明显用过防腐剂,还打过蜡。”面对记者,1989年出生的黄凯侃侃而谈,“我每天对着这个苹果,就是希望用它来提醒自己,要做安全放心的产品。”
10天前,“窝里宅”微信卖菜平台正式上线。作为投资者,黄凯打算用四五年时间,改变和他同样年轻的一批金华人的生活习惯:微信点点,健康的蔬菜水果和厨房佐料,就会自动送上门来。
为了这个看上去很美好的创业项目,黄凯准备砸下千万巨资。
富二代不想接父辈的班
毕业3年一直和蔬果打交道
在金华,黄凯也算是有显赫的身世:父亲是金华的一位知名建筑商,市区一些地标性建筑,金华一百、新农贸市场、湖海塘体育馆里的篮球馆,都是这家公司的手笔。
从西安一所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,黄凯并未子承父业,干起建筑这一行当。
刚开始,问家里借了30万元,开了一家水果主题餐厅。一年后,餐厅倒闭。这次创业经历,倒也不是一无是处。他经历了很多人生第一次:第一次去菜场采购,第一次关心蔬果的价格,第一次体会到柴米油盐的重要。
后来,他到一家卖蔬菜的社区连锁店上班。在采购这个岗位上,他一做就是两年。
“也许是缘分,毕业这几年,都在和蔬菜水果打交道。”黄凯说,因为这些经历,他对蔬菜水果流通环节十分熟悉。在便利店工作的那段时间,黄凯意识到,实体卖菜的成本还是太高了。
“每家店至少要两名员工,加上房租和水电,利润微薄。”更主要的是,这种服务于社区的小店,辐射面全窄,没办法做大做强。
如果借助网络,在微信平台上卖菜,是不是更受年轻人欢迎呢?这个想法一经形成便不可抑止,黄凯决定说干就干。
砸下千万巨资
他在微信上卖起了菜
于是,黄凯再次向父亲打借条借钱,然后取出这些年的积蓄,甚至小时候收到的红包也拿了出来,凑足1000万元,到工商部门成立了“窝里宅”商城,主打微信卖菜。
他把公司办公室,放在了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楼上,方便采购。尽量节约成本,这样才能保证“窝里宅”出售的商品,比普通市场更有竞争力。
“其实,我这个模式不单单是跑腿生意。我有自己的仓库、分拣基地,还有自己的供应商,算是另一种模式的网上蔬菜超市。”黄凯说。
通过微信点开“窝里宅”,里面除了常规的蔬菜、水果及各种厨房需要用到的调料,还有套餐推荐。
比如,一款标价58.8元的4人套餐,一共有四道菜:青椒炒鸡蛋、青椒炒鱿鱼、山药排骨汤、金针菇焯肉丝。食材包括:一条鱿鱼、半斤排骨、50克猪肉、300克金针菇、4根青椒、2根红椒、山药1根、胡萝卜1根、芹菜1根、鸡蛋3个、姜蒜各1个。
除了这些,连这几道菜的做法,配料用量多少,都写得明明白。对于平时不太做菜的买家来说,买菜做饭一下子就变得简单多了。
10天才接到20单生意
目前是亏本赚吆喝
在创业初期,作为老板,黄凯很多事都要亲力亲为。
每天凌晨三四点钟他就起床了,根据之前接到的单位大订单,到批发商场采购蔬菜,运回仓库分拣之后,再由物流人员配送到各个地方。
目前,整个公司共招聘了11名员工,除了客服、网站维护外,更多的人专门跑业务和负责送菜上门。
只是,由于推广有限,从“窝里宅”上线运营到昨天,一共10天时间,只接到零散订单20单。
“一开始肯定赚不到钱的,还要是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推广。”黄凯说。一个最好的例子,便是前段时间炒得火热的“快递打车”和“滴滴打车”,两家运营商投入了数亿的资金,这才有了现在的规模。
黄凯的目标是,用四五年时间,投入上千万元资金,让自己的“窝里宅”真正成为一个赚钱的利器。
“武汉有家叫‘家事易’的电商,和我在做同样的事,我去考察过,他们便做得很好,日均营业额有10万元,还打算将分店开到北京、上海去。”对于未来,黄凯雄心勃勃,“如果有一天,到金华的大街上一问,10个人中有两三个知道‘窝里宅’,我离成功就不远了。”
微信卖菜,能走多远
黄凯:
我的目标客户是年轻人
在采访前,记者在街头做了一个随机调查。
家住青春路的李女士今年56岁,平时很少用手机和电子产品,对于这种新潮的买菜方式,她表示没什么兴趣,“要是送来的菜不够嫩,怎么办?退货麻烦吗?”
而一位姓刘的银行职员,倒是不介意尝试一下,“我们夫妻都是80后,工作忙。如果有网站将菜配好送上门,倒挺方便的。毕竟老在外面吃饭,经济压力挺大的。”
不过,也有人觉得,如果忙得连买菜的时间都没有,怎么还有时间烧菜?
对于这些疑问,黄凯似乎早就想好了,“我的目标客户,主要是80后这批年轻人。他们生活压力大,不太愿意逛菜场,又易于接受新事物。我用四五年时间,慢慢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,这桩生意基本就成了大半。”
“至于大家担心的蔬菜品质问题,我现在的想法就是用烧钱换推广,如果你不喜欢我送上门的菜,我无条件退货或换货,直到客户满意为止。”黄凯说。
同行:
菜蔬水果,不可控因素太多
32岁的王建军,从2009年开始开办“金华外卖网”,现在,他的合作商家已经有近300家,平均每天接到200多笔订单。
“类似的跑腿生意,市场前景还是看好的。但是,真正要做起来,困难重重。”王建军说,据他所知,在金华,这样的公司近五年也开了20来家,但能撑过1年的,还不到两成,“有的甚至不到一星期,就关门了。”
王建军说,自己以前也尝试过在网站上做蔬菜、水果、肉类的配送生意,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,“做这些东西,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。比方青菜,是小的好还是大的好?一只南瓜,是老的好还是嫩的好?每个人都有不同标准,想要做到所有客户都满意,实在太难了。”
专家:
电商能否拼过社区菜场
记者邀请了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广告学老师丁海猛,为黄凯正在从事的生意把把脉。
丁老师说,前两年,浙师大学生也曾搞过一个类似的网站,主打水果、牛奶、面包等。这个项目做了两年,现在也无疾而终。
“我分析过,做这件事的优势,在于区域集中,订单都集中在某一区域,减少了物流成本。不过缺点也很明显,就是推广太烧钱。”丁海猛说,如果只做金华市区,1000万元的推广资金扔进去,恐怕都不太够,“即便知名度打开了,如果网站做不到差异化经营,凭什么和随处可见的社区菜场竞争?”
丁海猛认为,这件事想要成功,除了大量的资金投入,还得慢慢培养消费习惯。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很难短时间见到利润,就怕投资者坚持不下去。
“我的建议是,还不如放弃平台,转而做本地化的农产品品牌推广商。你去找来产品,然后贴上电商的品牌进行销售,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。”丁海猛说。
质量监管:
网络监管有难度
目前,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,每个环节政府相关部门都有监管措施。在流通环节,监管任务是由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的。
金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目前,一些超市、市场出售的农产品,都是有快速检测环节的,并每天进行公示。“但是,如果是网络销售,监管这一块还是空白,监管起来也有难度。”这位工作人员说,一般农产品都有保存期,如果商家和顾客起了纠纷,调解起来也十分麻烦。